當前位置: 首頁 >> 教學培養 >> 課程資源 >> 正文

課程思政示範案例《證據學》

一、課程思政育人理念與目标

(一)使學生比較紮實地掌握證據學的系統知識,全面系統了解我國現行證據制度,較準确地把握我國現行證據實務的定位和走向,了解證據制度的前沿性問題和發展動态;

(二)培養、訓練、提高學生運用證據學基本原理來分析三大訴訟中的證據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培養學生較強的自學能力和獲取知識的綜合能力,讓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逐步體會法律的内在精神,将法律原理與法律實踐技術相結合,将法科學生塑造成具有法律素養和法律精神的法律人,塑造合格的法官、檢察官和律師等法律職業者,促進公正司法和公正執法;

(四)在課程教學中幫助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結合專業知識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高大學生緣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讓學生成為“德法兼修”、全面發展的人才。

二、課程思政元素與融入點

(一)證據總論

1.專業知識點:訴訟模式

2.思政元素:文化自信與制度自信

3.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與方式

為學生客觀、全面地分析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國家、地域因文化傳統、經濟體制等原因而導緻的訴訟模式差别,讓學生充分了解中國訴訟制度形成的“本土資源”,樹立文化自信與制度自信,能夠從國家情懷和法治中國整體發展的角度來審視和解決問題。

(二)證據論

1.專業知識點:證據的客觀性

2.思政元素:馬克思主義關于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

3.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與方式

通過對證據客觀性的分析,引導學生理解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用于證明自已主張的證據材料,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的基本規則,理解法律真實與客觀真實的區别

(三)證明論

1.專業知識點:證明責任的分配規則

2.思政元素:習近平法治思想:“努力讓人民群衆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3.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與方式

通過證明責任制度設計使公平正義理念在民事訴訟中得以落實、實現,“努力讓人民群衆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更好的維護人民群衆的合法利益

三、代表性課程思政教學案例

(一)文化自信與制度自信——訴訟模式

——第一章證據總論

通過對優秀的傳統法律文化、制度的講評,啟示學生要重視“古為今用”,從優秀的傳統法律文化與制度的土壤中汲取養分,樹立堅定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通過對中外訴訟制度的對比,啟示學生學會從階級的立場出發,以中國特色的國情為背景,客觀、辯證的評價社會現象,理性借鑒西方的法律思想及方法,正确認識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曲折和困難,培養學生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

在講解第一章證據總論中的訴訟模式的利弊時,為學生客觀、全面地分析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國家、地域因文化傳統、經濟體制等原因而導緻的訴訟模式差别,讓學生充分了解中國訴訟制度形成的“本土資源”,樹立文化自信與制度自信,能夠從國家情懷和法治中國整體發展的角度來審視和解決問題。“對世界上的優秀法治文明成果,要積極吸收借鑒,也要加以甄别,有選擇地吸收和轉化”。

(二)司法規範化——證明責任的分配

——第三章證明論

證明責任被稱為“訴訟的脊梁”。由于人類認識能力的有限以及法官本身的原因,在訴訟過程中,必然會存在法官在雙方各持一詞時形成真僞不明的心理狀态,而現代司法不允許法官因事實真僞不明而拒絕裁判,這時就要求法官必須按照一定的規則确定由某一方訴訟當事人承擔不利的訴訟後果,而證明責任的基本功能恰恰在于保障法官在事實處于真僞不明狀态時,可以适用證明責任所提供的法律規範,履行裁判案件的職責。科學合理的證明責分配設計能使公平正義理念在民事訴訟中得以落實、實現,“努力讓人民群衆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更好的維護人民群衆的合法利益。

在講解第三章證明論時,通過理論講解證明責任的雙重含義、證明責任的分配原則和例外,輔以多音字引發的糾紛、南京彭宇案等具體的案例教學使學生初步建立自覺運用證據規則研判案件的思維能力,指出證明責任的功能就是為當事人提供行為規範的指引,為法官提供結果意義上的裁判指引,是民事案件基本裁判的方法,而正确運用證明責任的分配是公正裁判的前提。

微信公衆号:
太阳集团城网址9728

郵編:530004    電話:0771-3232345    太阳集团城网址9728(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官方网站_太阳成 版權所有    地址:廣西南甯市大學東路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