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學培養 >> 課程資源 >> 正文

課程思政示範案例《文物中的法制文明》

《文物中的法制文明》

一、教學目标

本課程緻力于将思政内容融入教學全過程。教書與育人并重,即堅持學術品質,通過以物論史、左圖右史的形象化教學和親和性的學術訓練,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思考能力,體會原創式研究和學術分享的快樂。

講好中國傳統法制故事,培養學生觀察和思辨能力,在親近古代法制文物的過程中,感知中華傳統文明的博大精深,激活沉睡的法制文物,從傳統中尋求智慧和力量,培養人文情懷,樹立法治自信、制度自信。

二、教學特色

以物論史,發現文物的制度之美

法制文物有自身的傳承脈絡,其所傳達的信息和所蘊藏的法制觀念,有些是文字史料難以替代的。課程以豐富的傳世及出土的法制文物和圖像資料為考察研究對象,以專業的視角及長期研究積累,形象解讀中華法制文明發展演進,弘揚中國古代政治文明和法律文化的優良傳統。

從微觀和專業視角總結法制文物特色,講好中國法制故事

作為國家形象工程的法制文物,往往是國之“公器”,即具有規範社會作用的器物,如度量衡器、玺印、貨币、契約等。通過對古代禮制刑制起源、身份與特權、獨角獸、公文碑等講授,将法制文物變成教學資源,讓枯燥的概念、陌生的制度形象化。

三、教學安排

第一周:啟發興趣

問題:中華法系在哪裡?

講授重點:法制文物的系統觀,以形象立體方式,構築中華法制文明發展史

要求:

探索與解析:“法”眼觀文物,探尋法制文物的制度内涵

原創和學術規範:有圖有真相

專題指導:傳說中的獨角獸——獬豸

第二周:基礎·法制文明整體觀

講授重點:法制“镂之金石”傳統,3000年傳承

學生分享:西周“班簋”銘文釋讀與試析

第三至七周:宏觀與微觀法制文明

講授重點:約會博物館,凝望古物之美

專題指導:

中華法系之根源:早期禮樂文明奠基;玉器文明及其傳承;鼎盛中國;刖刑文物與古代刑罰制度

中華法系之傳承:玺印和權力信用;聖旨公文和秩序;特權制度

第八至十一周:專題研究

專題指導:古物傳拓、觀摩體驗

專題指導:法制文物與古代證據

微信公衆号:
太阳集团城网址9728

郵編:530004    電話:0771-3232345    太阳集团城网址9728(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官方网站_太阳成 版權所有    地址:廣西南甯市大學東路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