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學培養 >> 課程資源 >> 正文

課程思政示範案例《民法學總論》

一、課程簡介:

《民法學總論》是法學專業核心課程之一。以已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總則編為規範基礎,以總則編為講授和學習對象,具體内容包括民法緒論、民事主體、民事權利、法律行為、訴訟時效等内容,幫助學生理解民法内部共通理念、原則、規則的體系性理解,形成體系性地解釋、适用現行法的能力,并為物權法、債權法等後續課程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課程育人目标:

課程通過理論講授、規範解釋、案例分析、判決研讀等方法傳授知識要點。通過講解民法在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重要地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具體民法制度中的體現、民法實體規則對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表達,一方面夯實學生的民法學基礎,幫助學生建立起民法學的基本知識譜系和通行思維方式;另一方面,培養學生解釋和适用現行法的能力,初步實現從“法學知識”到“用法技能”的落地轉化,同時培養思想正派向上、專業知識精通的高素質法律人才,引導學生不斷增強對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理論自信與制度自信,增強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認知與踐行。

三、章節知識點育人元素挖掘

1.核心概念:民法基本原則,是承載一個國家民法核心價值精神的基本準則,對于一個國家民事立法、民法适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引領地位。中國民法的基本原則及所承載的價值精神,契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1條)

課程思政教學要點:學生在學習民法的基本原則的基礎上,能夠了解其中蘊含的中國元素和價值精神,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民法所代表的法政策立場。

2.基本原則: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為“大本營”,中國民法的基本原則包括意思自治原則、人格平等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公平原則、綠色原則。

課程思政教學要點:通過案例理解中國民法基本原則在處理中國本土争議案件時所具有的價值引領功能。

3.價值精神:表現中國民法基本原則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機關系,包括“意思自治原則”與自由價值觀的關系、“人格平等原則”與平等價值觀的關系、“誠實信用原則”與誠信價值觀的關系、“公序良俗原則”與文明價值觀的關系、“公平原則”與公正價值觀的關系、“綠色原則”與和諧價值觀的關系。

課程思政教學要點:将中國民法基本原則與價值精神融彙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表達中,理解中國民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背景下所代表的價值取向,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專業學習的融合。

四、教學反思

(一)深挖《民法學總論》課堂的“育人基因”

對于專業課程的講授,不能僅僅停留在對民法概念、現行法條文的解讀,而是要将知識傳授放到全面實現依法治國整體戰略中來思考,要充分發掘法學知識背後的人性考量、價值關懷與制度定位。在進行中外立法例比較的時候,要為學生全面分析不同國家、地域因文化傳統、經濟體制等原因而導緻的差别,讓其充分了解社會主義法律制度的“本土資源”,樹立文化自信與制度自信,從國家情懷和法治中國整體發展的角度來審視和解決問題,使學生真正建立起社會主義法律信仰,自覺肩負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要使命。

(二)加大力度将課程思政輻射到實踐教學環節

除了在理論知識傳授中強化德育教育,課程注重在實踐教學環節對學生的價值引領。要實現全課程育人的格局,必須在實踐教學環節中尋找與德育知識體系的結合點。司法機關、律師事務所等機構是高校法學實踐教學環節得以開展的最主要場所,法治工作者的言傳身教将對學生法律職業倫理的形成産生巨大影響。課程依托學院與司法實踐部門之間形成的互動關系優勢,打破高校與司法實踐部門的壁壘,建立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的聯動機制,共同引領學生完成法律職業精神的塑造。

(三)全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專業課程育人成效

通過對既往教學的觀察和課程育人效果的分析,學生的獲得感是檢驗課程思政改革效果的重要标準。在教學中通過形式多樣的授課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并啟發學生以敏銳的視角發現問題,以正确的價值觀分析解決問題,調動學生學習的能動性、主動性與創造性,增強學生的獲得感與滿足感,切實保障和提升課程的育人質量。

微信公衆号:
太阳集团城网址9728

郵編:530004    電話:0771-3232345    太阳集团城网址9728(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官方网站_太阳成 版權所有    地址:廣西南甯市大學東路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