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程内容
在環境法的目的、環境管理體制、環境法基本原則、環境法律制度、自然保護地立法等環境法基本概念與基本理論的教學過程中,将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專業知識講授置于國家生态文明建設與環境法制水平提升的時代背景中,增強學生的生态環境意識,增強學生的環境法制觀念,提高運用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能力,為我國生态文明建設的持續推進提供必要的法制人才保障。
二、課程育人目标
課程以國家戰略層面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設理念為指導,通過環境法課程思政教學的開展,旨在引導學生對國家推進生态文明建設的價值認同,引導學生将生态文明理念内化,養成環境法律義務,引導學生将生态文明理念付諸實際行動。
三、育人元素與專業知識結合部分
本課程專業教學與思政課程的融合,将以生态文明建設的法制保障為主線,在深入系統闡述生态文明思想的基礎上,從以下幾個主要方面把課程專業内容與育人元素進行了有機結合:
1.落實生态文明建設要求
生态文明建設的法制保障是環境與資源保護法課程思政建設的主線,在教學過程中從以下兩個方面提煉了落實生态文明建設要求的育人元素内容:
其一,在環境法目的教學部分,對于我國《環境保護法》中對于環境法目的有關“推進生态文明建設”的規定,對于生态文明的内涵、人類文明發展階段劃分、生态文明理念在中國的提出以及生态文明建設對環境立法的影響等問題,進行系統講解,加深學生對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培養學生對生态文明理念的認同感。
其二,在環境管理體制的教學部分,增加有關生态環境管理體制改革的内容,重點圍繞2018年生态環境部的組建,對于生态環境部組建的背景、對生态環境管理職能的整合、與相關行政監管部門的關系等問題進行系統講解,引導學生對我國推進生态文明建設的體制保障形成完整認知。
2.公民環境法律義務養成
公民環境法律義務養成,是當下國家推進生态文明建設的重要保障,也是環境法課程教學中思政育人元素的重要體現。針對該問題,在環境法基本原則義務性原則教學部分,結合《南甯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的實施情況,對于公民垃圾分類義務進行了個案研究和探讨,讓學生了解垃圾分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垃圾分類義務的相關法律規定、違反垃圾分類義務導緻的法律責任等内容,引導垃圾分類義務觀念的養成和自覺履行垃圾分類義務的習慣,不僅積極響應和配合垃圾分類的整體部署和法律實施,也以點帶面促進公民環境法律義務的養成,為落實生态文明建設要求營造積極的社會氛圍。
3.“放管服”改革對環境法律制度的影響
“放管服”改革是近年來我國行政審批體制改革的重點,對環境法律制度的實施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中的體現尤為直接,可将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近年來的立法變遷作為引導學生了解國家“放管服”改革的窗口。基于上述考慮,在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教學内容安排上,增加對“放管服”改革的相關内容,對于“放管服”改革的背景、主要要求以及在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中的體現進行全面的講解。
4.政府環境質量目标責任制的落實
加強地方政府環境質量責任,是近年來我國落實生态文明建設的重要部署之一,也是環境法課程中重要的思政育人要素。對該内容,在環境保護目标責任制部分的教學内容安排上,針對性增加了政府環境質量目标責任制落實的相關内容,引導學生對生态文明相關部署的深入理解。
5.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是貫徹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舉措,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改革任務。自然保護地是生态建設的核心載體、中華民族的寶貴财富、美麗中國的重要象征。就該問題,在特殊區域保護法教學内容安排上新增一節内容,就我國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時代背景、基本原則、自然保護地類型、管理體制的内容進行全面講解,加深學生對美麗中國建設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