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程簡介
《法理學》是一門有關法學原理的入門性法學課程,是法學核心課程之一。
法理學主要研究法的抽象概念和理論,研究何謂權利、人應有哪些權利等根本問題,為人們提供關于權利的基礎理論,使人們能夠正确地認識和運用權利。
課程旨在使學生能夠綜合各個部門法的法學基礎知識,從事普遍化的理論思考,更深入地掌握法律和法學的一般理論和根本原理,使學生理解中國特色法學理論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法治意識,提高法律素養。
二、課程育人目标
課程重視法學理論的深入性,重點學習法學的性質、法學的方法、法律的要素、權利的理論、法律的價值、法律的制定和法律的實施等内容,同時涵蓋我國社會主義法理學研究法的一般規律和我國社會主義法的産生、本質、特征、作用、形式、發展、實施等基本知識和原理。
引導法學生進入專業的法學領域,對法學的基本知識内容有所了解,掌握法學中最一般的基本理論知識,觀念,并能夠結合當代中國法治建設的實踐,初步運用法學理論來分析法律現象,培養學生的法學理論素質,樹立正确的法律觀念和法律職業素養。
三、章節知識點育人元素挖掘
以第九章法治國家的社會基礎為例
教學要點一:法治的含義與構成要素
通過對告密者案的分析,引導學生在法治的觀念和價值兩個方面深化理解。
一方面法治在觀念上可被劃分為形式法治和實質法治;另一方面法治價值可被劃分為法治工具論和法治内在價值論。
通過對上述兩組觀念和理論的分析和辯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法治的複雜性,同時也能培養學生邏輯思辨能力,還可樹立嚴謹踏實态度。
教學要點二:法治國家的社會基礎
使學生理解法律之治得以可能的基礎不在法律之中而在法律之外。
這就涉及到對政府官員的制約和對公民精神的培養。法治所依賴的這些社會基礎又和社會本身的結構緊密相關,特别是近代以來公民社會的發展和完善,而公民社會在根本上承認并尊重每個人的獨立地位,并在此平等基礎上實現社會合作,因此亦能發展出社會成員的主人翁意識和相應的社會責任感。
教學要點三: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結合貝某某訴海甯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隊道路交通管理行政處罰案這起所謂“全國斑馬線第一案”,闡明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兩方面意義。
首先,法律規則在解決社會糾紛中必須起到根本準繩的作用。其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需要融入對法律規則的理解和司法裁判中。
總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應體現為一種良法善治,引導學生樹立對法治理想的尊重,同時也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四、教學反思
課程應設計多樣的教學方式和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包括觀影、分組案例讨論等,用同學們能夠理解的語言和身邊的事例來分析和講解《法理學》的内容及其與思想政治的聯系。
避免使用空洞的抽象話語宣講思想政治内容,而是要結合具體的條文和案例,潤物細無聲地滲透到法理學課程的知識體系中,尤其是将法律背後的法理揭示出來,其中包括價值、政治、國家、民族、政策等各種因素。
注重曆史維度的法學分析。無論是法學的性質,還是法律的概念,在不同的曆史階段都呈現出不同的特征。為了貫徹曆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法學指導思想,必須将曆史分析貫穿于講解法的概念、要素、内容、創制和實現的全過程。
正确的中西比較。實事求是地展開比較分析,避免過于主觀化的評論,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着重提升學生的法理問題意識、規範分析能力、案件解決能力、文獻閱讀能力、口頭表達能力、論文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