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程及案例簡介
《專利法》是知識産權專業核心課程、法學專業限選專業課程,具有學科交叉性、科技性、創新性、應用性較強的特點,作為知識産權三大基礎性法律制度之一,與知識産權強國建設息息相關。
在大力推動新文科建設背景下,作為科技創新與法律融合最為密切的基礎課程之一,凸顯文理交叉特色的《專利法》課程建設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引領,以“培養德法兼修高素質知識産權法治人才”為根本目标,結合學情特征、法考要點、時事熱點、研究前沿、法治難點等問題,從學生素質、知識、能力三大方面明确課程培養目标,挖掘專利法律制度、司法判決、社會時事的思政元素,通過多元化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的創新,科學設計教學環節,巧妙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專利法》專業教學中,将尊重知識、創新文化、競争公平的知識産權文化和大國擔當的社會責任感根植于學生内心,将自驅自學能力、法學思辨能力、知識創新能力等外化于行。
通過課程思政融入專業教學的實施過程,構建師生互動平台,加強師生情感交流、推動師生話語融合、促進師生認知趨同化,形成新型師生“教”“學”關系,共同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二、結合章節
本文系以專利法第四章《專利權的實施》為例,分析教學内容和教學目标,挖掘思政元素,通過巧妙結合,創新性地将“誠實信用、尊重智力成果”,“公平競争、打鐵還需自身硬”,“司法公正、營造法治環境”,“強化知識産權創新意識,堅定高質量發展理念”,“深化‘大局意識’‘合作意’”,宣揚“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等課程思政要點潤物細無聲、如鹽入水般灌溉進專業課程教學中,使學生根植于内心,外化于實踐行動,有效實現課程思政育人目标。
三、教學目标
本課程以人才培養目标“培養德法兼修高素質知識産權法治人才”為引領,細化《專利法》課程培養目标,力争将知識目标、能力目标、素養目标的培養有機結合并踐行于具體教學活動中。
(一)知識目标
既要了解《專利法》法律制度的發展背景、立法沿革和時代特征,也要深入理解其理論基礎,把握研究熱點和前沿問題,及時跟進國際立法進程。具體分解為:了解專利立法背景;理解專利法理基礎;熟練專利法律制度;應用專利法律規範;掌握理論研究前沿;了解國際立法進程。
(二)能力目标
在紮實掌握理論、實踐知識的同時,全面提升新時代大學生的綜合能力,不僅要在專業方面能初步具備檢索、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較強的法治邏輯思維能力,同時要具備團隊協作、善于思考、主動自學等能力。具體分解為:初步具備法條案例文書檢索能力;初步具備專利司法文書分析能力;初步具備應用基本理論和法律規定分析解決專利糾紛的綜合能力;具備溝通協調、調研總結能力;具備問題導向型的邏輯思維能力;具備終生相伴的自我驅動式學習能力。
(三)素養目标
在具備相應知識和能力基礎上,應當有正确價值觀的素養引領。具體分解為:互聯網思維素養;尊重知識素養;科技創新素養;學科交融素養;社會責任素養;家國情懷素養。
四、案例意義
首先,《專利法》課程思政改革堅持以正确、先進的理念引領。《專利法》課程建設踐行本專業卓越知識産權法治人才的培養目标,堅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德法兼修”人才培養理念,在教學内容、教學方法、教學管理上突出思政育人的重要作用,推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切實提升教學質量,提升思政育人效果。
其次,《專利法》課程改革堅持創新方法、創新理念。課程思政不僅僅是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在課程内容上的融合,還體現于對法科學生法治思維、綜合能力素養、道德情操等方面的全方位提升;同時,新時代大學生大多有着鮮明、張揚的個性,本人在課程思政設計過程中能深刻認識學生們的特點,注重傾聽和引導。基于此,本課程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推動進階式教學過程的全方位“思政”融入,以能被接受的方式傳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情懷、職業倫理、科技創新等理念。
最後,課程思政始于課堂,但不能止于課堂,課程互動共同推動師生進步。課程思政不僅僅包括課堂教學,還包括學生的第二課堂、課後互動等時空因素,同時是師生互相影響、共同進步的過程。課程思政不僅是課堂教學中的思政教育,也應當将該做法貫穿于日常工作、生活中,尤其黨員教師更應當以身作則,發揮先鋒模範帶頭作用,成為學生學習的一面旗幟,以自己正确的價值觀、嚴謹治學、追求進步、敬畏職業等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為學生系好人生第一顆紐扣,也為黨培育紅色法律種子,促成師生共同進步。
五、教學過程實施
(一)整體思路
本課程改革以人才培養目标“培養德法兼修高素質知識産權法治人才”為引領,分解《專利法》課程培養目标,将知識目标、能力目标、素養目标的培養有機結合并踐行于教學活動過程的實施,進階式地完成課程任務,提升課程教學質量,确保教研效果。
其一,推進“思政”在“課前——課中——課後”的全過程浸入,将思政内容、思政理念、思政精神等貫穿于育人全過程。
其二,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教學過程中關注個體發展的差異性,在設置任務既有個體學習、思辨能力的考核和培養,也有團隊協作溝通能力的考察和培養。
其三,教學方法方面,包括案例導引式互動教學、導師開放式實踐教學、分小組讨論任務驅動式教學等。
其四,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拓展課程教學時間和空間。
其五,教學過程中分别為主講教師和學生設置任務路線,搭建師生互動平台,構建新型師生“教”“學”關系。
其六,強化課後延展的社會問題思考,要求學生關注時事熱點,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二)以“思政”為中心,構建閉環式課堂教學設計
(1)引入思政問題:導引案例的巧妙設計
專利權的實施既要尊重專利發明人(設計人)的知識付出,保護他們的智慧成果,賦予其一定的“壟斷”權利,以激發專利發明人(設計入)的創作熱情,同時也要兼顧公衆利益,使得專利權利人主張權利之時不會根本上侵犯公衆利益。這需要通過制度安排予以利益平衡,而專利權的内容及其限制,正是體現了這兩者的張力和邊界。通過設計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案例或者問題,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2)啟發思政意識:導入專業知識點
指出導引案例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引入專業知識點和思政要點,引導學生關注課程學習的重難點,并作出基本預判。如思考在全球遭受疫情影響的情形下,專利藥品制度與公共健康的博弈問題,形成問題意識并指導其找尋解決對策。
(3)思政元素浸入:法條釋義+法理分析
1.指導學生查找對應立法依據——該案例指引至《專利法第11條》;
2.剖解立法原意——“生産經營目的”如何理解,是否與“營利性目的”一緻;
3.探讨論證思路——如何以科學的邏輯論證觀點。
4.提出方案對策——謀篇布局,陳述小組總體觀點。
(4)思政檢驗:案例回顧
1.各小組展示總體觀點和方案;
2.主講教師總結專業知識點,點評學習效果
(三)強化思辨提升:課後延展
1.法考習題鍊接——總結分析法考真題,有利于幫助學生提高法考通過概率。
2.社會熱點問題思考——抓取備受關注的社會熱點,引導學生進行思辨性讨論,形成獨立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