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程及案例簡介
課程思政設計理念:《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課程旨在引導大學生關注個人職業生涯發展,啟發規劃意識,樹立正确的就業觀,強化“就業育人”的獨特優勢,彰顯小我融大我,青春獻祖國的家國情懷。
總體思路: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學生個人的職業理想追尋、職場形勢認知緊密結合;将時代責任和曆史使命元素融入學生自我價值實現和工匠精神的打造中;最後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引導學生志存高遠,主動認識時代責任,自覺勇擔曆史使命。
二、結合章節
認識職業生涯——明确職業目标
自我探索—澄清個人職業價值觀
掌握變遷中的職業環境
三、教學目标
知識目标:了解職業生涯規劃基本理論、就業形勢和政策法規,熟知生涯發展的階段特點,明晰自我認知的維度和職業特性。
能力目标:培養學生的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與管理技能、求職技能等,通過課程提高可遷移技能,比如溝通技能、問題解決技能和人際交往技能等,并靈活應用于大學生涯與職場。
素質目标:激發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自主意識及學習内驅力,樹立積極正确的就業觀念,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加強道德修養、培養奮鬥精神,加強愛校榮校教育,增強綜合素質,堅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信仰,促使學生發展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四、案例意義
明确功能定位,做課程思政的建設者。以思想引領為核心,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職業規劃與生涯發展為抓手,努力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學生發展需求與教師職業道德課程内容的有機結合。涵養家國情懷,做培根鑄魂的引領者。解開學生成長中的困惑,滿足學生成長發展的需求和未來人生的期待,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有機統一,如在職業價值觀章節,學生正确認識了“青春與人生”“青年與國家”的關系,獲得了志存高遠、報效祖國的人生态度。砥砺強國之志,做學生成長的助力者。充分利用翻轉課堂的延展性,拓寬教學育人途徑,不斷挖掘社會實踐的先進性,抓好實踐育人的過程,如:真人圖書館、生涯人物工作坊、人物訪談等,引導學生砥砺強國之志,從更高的視角看職業、看生涯、看集體與個人關系、看自我價值實現的最大化。
五、教學過程實施
(一)
授課内容:認識職業生涯——明确職業目标
思政融入點: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發展觀教育
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
(1)問題導學:提問學生是否有大學四年規劃?人生應不應該有規劃意識?原因是什麼?在此基礎上融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人生觀。
(2)講授職業規劃相關概念,如:“工作、職業、職業生涯”,結合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人生觀,引導學生逐漸進入本次課堂的主渠道;其次由學生自主讨論,分享身邊朋友、家人的職業。
(3)講授與職業生涯規劃相關理論,從特質因素理論發展到舒伯的生涯發展理論,結合發展觀教育烘托職業世界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作為學生群體,要學會與時俱進,努力跟上最新的職業步伐。
(4)講授職業生涯規劃基本操作步驟。結合“滑雪女神”谷愛淩的職業進階之路梳理職業生涯規劃的基本流程,利用冬奧人物中的青年榜樣作用引領學生合理規劃職業生涯,明确職業目标。
教學工具與活動設計:生涯彩虹圖、人生A4紙、生命撕紙
(二)
授課内容:自我探索——澄清個人職業價值觀
思政融入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家國情懷教育
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
(1)案例導入:為何她值得?結合“七一勳章”獲得者張桂梅的事迹,思考為何所有人都認為她值得?導入“職業價值觀”的具體概念,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内涵。
(2)問題澄清:你心目中的好工作是怎樣的?說明原因。引導學生發現個人價值觀,其次,設計“價值觀交換”的活動,澄清個人職業價值觀。
(3)分組讨論:結合我校援藏支教和畢業生參與“西部計劃”的案例和視頻,讨論個人職業與家國情懷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将個人職業目标與國家和民族的發展緊密結合。
書籍推薦:《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把握你的職業發展方向》
(三)
授課内容:掌握變遷中的職業環境
思政融入點:愛國主義教育和職場環境教育、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愛校榮校教育
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
(1)職業環境的變化和趨勢:講授當代社會的職業概況,
融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尤其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導學生增強“四個意識”,愛黨愛社會主義;其次梳理職業世界的變化與發展,由勞動密集型向高新技術産業發展,由普通勞動力向高精尖段人才靠攏,引導學生正确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增強時代責任和曆史使命。
(2)職業環境探索内容:通過解讀我國最新的就業創業政策、講授壯美廣西建設、探讨2035年遠景目标綱要以及“十四五”規劃的開局,融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的偉大成就,引導學生堅定“四個自信”;
(3)職業環境探索途徑-課外拓展:職業生涯人物訪談+職業環境探索;通過深度訪談校友企業,了解最新的職業環境,宣傳傑出校友事迹,融入愛校榮校教育,進一步加強我校學生的職業道德和傳承創新教育。
六、教學考核評價
過程性評價:評價課程思政教學目标,從“學習知識”到“感受曆史”進行評價,從課程思政學習到的内容,不僅包括職業規劃知識和職業技能,還包括法治思維、思想道德等,讓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使學生更明白成長為什麼樣的人、怎樣成長、為誰而成長。課程思政教學過程充分彰顯了“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理念,教學内容結合當下思政熱點,如:抗疫攻堅戰、冬奧青年榜樣等,充分體現育人性、專業性和前沿性,思政案例如:張桂梅事迹、“三支一扶”等,符合國情、社情,貼近當代大學生的實際,體現時代性、科學性和針對性。
結果性評價:以下是授課班級同學在課程座談會上對于《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課程的教學評價,從教學評價中能感受到學生對于本課程的肯定和熱愛,充分體現了教學育人和思政育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