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程及案例簡介
《刑事訴訟法》是法學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是以法理學、憲法學、刑法學等課程為先修基礎的法學必修課程。《刑事訴訟法學》主要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及其他有關刑事訴訟程序的法律規定、司法解釋。專業知識點與思政内容聯系緊密,但由于程序法知識點多,内容繁瑣而學時往往不足,教師為了趕課而容易出現重知識傳授輕課程思政的傾向,忽略了專業課堂對學生思想政治的引導和教育功能。基于此,本教學案例的設計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将知識傳授與課堂思政緊密結合,着力培養德法兼修的卓越法治人才。總體思路是深度挖掘本課程的思政元素,采取課前恰當導入、課中滲透分析、課後總結升華的方式,“線上線下、課内課外”四位一體全面加強課程思政,培養具有高階法律思維和法治意識,濃厚家國情懷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二、教學目标
開設本課程的知識目标在于夯實學生的法律專業基礎知識,讓學生牢固掌握刑事訴訟程序法律知識與學術前沿動态;能力目标是培養學生法律實務綜合運用能力,依托學院法律援助中心、模拟法庭為實踐平台,通過課堂講授、模拟法庭、法律診所等多情境教學,鍛煉學生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刑事司法實務中的法律實踐問題的綜合能力;素質目标是培養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及批判性思維,明确刑事訴訟的目的和價值,增強法治意識和人權保障意識。
三、案例意義
本教學案例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知識講授與課程思政并重的教學理念。深度挖掘專業知識與思政内容的結合點,綜合采用啟發式、點睛式、滲透式多種方式,全方位加強課程思政。思政内容具體化、思政手段多樣化、思政效果可視化。案例具有以下兩點意義:1.課程思政體系可持續進化。本案例将思政内容和評價方式具體化,實現思政效果可視化,在此基礎上進行課程優化,以評促建,課程思政體系具有可持續進化能力。2.課程思政案例可複制推廣。本案例從課程大綱、教學計劃、教學實施、教學評價全流程進行設計和完善,每個環節清晰可見,既體現一定的專業特色,又符合課程思政的一般規律,不僅可以在本課程内實施,還可以經過适當調整向其他專業推廣,具有可複制性和較強輻射力。
四、教學實施過程
刑事訴訟法課程的授課對象為本科二年級法學專業學生,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但法律實務綜合能力差,學生學習認真但缺乏主動思考能力與辯證思維。教師重視課堂知識講授而忽略思想政治教育。基于這些情況及“痛點”問題,本案例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完善,加強課堂思政。
(一)轉變以教師為主及以知識灌輸為主的理念
過去課堂以教師講授為主,缺乏師生互動,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與主動性,難以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難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可由教師組織、引導課堂,教師是引領者,但不是課堂的中心,增加學生參與度,可通過模拟法庭、案例分析等方式,以學生為中心進行讨論和探究,積極構建探究式、讨論式、互動式課堂。
轉變以知識灌輸為主的理念,加強課程思政。法學教育,不僅要培養具備法律專業知識的人才,更要強化專業知識的育人性。需将課程思政貫穿于整個課堂,在無形中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與使命擔當。實際上,刑事訴訟法學的思政要素是非常豐富的,教師首先需充分意識到課程思政的重要性,結合專業知識在課前、課中、課後巧妙融入思政内容。
(二)深挖掘、緩滲透、全方位加強課程思政
一是準确把握思政要點,精準對應刑事訴訟法專業内容與思政内容,以刑事訴訟的原則為例,在講授相關知識的同時強化人權保障、司法公正、司法民主參與價值理念。二是刑事訴訟法專業内容與思政内容聯系緊密,可以深度挖掘專業知識的思政元素,融入家國情懷、法律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感等觀念。除了法治、公平、正義等核心價值觀之外,與刑事訴訟相關的思政要素還可以深度挖掘,例如,在講授被告人配偶、父母、子女的證人強制出庭作證豁免權時,聯系法律對家庭倫理和信任關系的維護。三是在課前、課中、課後巧妙融入思政元素,潤物細無聲,避免過于生硬使學生産生抵觸心理。
以刑事證據種類的講解為例。本章節結合案例分析、視頻觀看、實物展示手段講解刑事證據的種類。課堂開始時,以習近平總書記的論述“讓老百姓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導入主題,引導學生對依法運用證據的認識。課堂過程中,在分析一起由于未能正确審查判斷證據而造成的冤假錯案的過程中,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司法正義觀念。課堂結束時,對課堂内容進行總結升華,提醒學生學以緻用,始終心懷正義,樹立社會責任感,為實現社會公平正義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課堂講授、模拟法庭、法律診所多情境融入課程思政
刑事訴訟法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卻不像其他學科一樣,能夠切換教室與實驗室等不同的教學環境,一般以傳統課堂為主,缺乏沉浸式體驗,學習效果差。本課堂着力轉變教學環境。一是課上與課下相結合融入課程思政内容。開展模拟法庭、診所式教育,轉變教學環境,增強沉浸式學習體驗,在不同的教學環境之下,在實踐中進行價值塑造。學生除了需要在課堂上上課之外,以考評為激勵,由學生自願分組進行模拟法庭競賽。安排學生值班,開展法律診所服務,在教師團隊的指導下為有需要的困難群體提供法律咨詢、簡單法律文書寫作、法律事務處理等。二是實體課堂與網絡課堂相結合進行課程思政。充分運用學習通、學習強國等各種學習軟件和平台,創造多元化學習環境。學生線上學習讨論,教師線下重點講授,線上線下多環節進行課程思政。
七、案例反思
實際上,刑事訴訟法課程内容中有許多可以挖掘的思政元素。但實際教學往往以法律知識講授為主,忽視情感價值塑造,課程思政滲透不足。一方面,由于程序法内容較多,而課時往往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教師對課程思政重要性認識不足,教學理念陳舊,容易導緻教學以法律知識講授為主,而忽略了情感價值觀塑造,導緻課程育人功能不全。
基于刑事訴訟法課程内容繁瑣,知識點多,知識更新快的特點,課堂實踐容易出現教師趕課,重點不突出;學生聽課,參與度不高的問題。加之刑事訴訟法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求學生能夠正确運用法律知識解決法律實務問題。而課堂教學考慮到課時原因,往往以理論知識講授為主,無法兼顧實踐綜合能力培養。教師理念陳舊,未能充分認識到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導緻課程思政滲透不足。學生學習認真,但缺乏主動思考能力和法律實務綜合處理能力。因此,本案例充分利用線上和線下學習方式,課堂内和課堂外學習環境,在課程全階段多環節全方位加強課程思政,增加學生參與度,構建探究式、讨論式、互動式課堂,全面提升學生知識水平和能力素養,完善課程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