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學培養 >> 課程資源 >> 正文

課程思政示範案例《勞動與社會保障法》

一、課程設計理念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是法學專業的必修課程。在專注社會民生的《勞動與社會保障法》課程中加入思政元素特别有助于學生從學生身份向法律人的轉變。本課程按照“知識框架搭建-核心能力培養-整體素養提升”層層遞進的課程思政設計理念,将學生的培養不再窠臼于零散知識點的掌握、傳統專業技能的提升,而将培養關切社會問題、勇擔社會責任的法律人才作為教育的最終目标,以彌補當代青年時常沉溺于虛拟世界、對真實社會缺乏關注、欠缺社會責任的不足。

在三級設計理念中,每個層級都各有側重,第一層級側重“知識框架”,意在學生頭腦中建立知識體系,而非零散易忘的知識點;第二層級側重“核心能力”,重在培養學生作為法律人才最必要的能力;第三層級側重“整體素養”,意在促成學生價值觀、思維方式、社會情懷各方面的全面提升,實現立德樹人的目的。上述三個環節體現了步步為營的教育思路,使教育目标可以有效實現。

二、教學目标設計

教學目标分為知識、能力、素質三個維度,明确的教學目标有助于教學效果的實現。

本課程的知識目标設定為:外部知識框架搭建、内部知識體系建構、知識點要素構成。該目标的高階性在于:從體系脈絡上把握知識,更有利于知識的存儲和應用;創新性在于:目标從宏觀到微觀,各級目标自成體系,知識體系與知識點緊密嵌構,有利于學生形成體系化的思維和學習方法;挑戰性在于:需破除學生隻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思維方式,強化體系化思維。

本課程的能力目标設定為:法律诠釋能力、法律推理能力、法律論證能力。三種能力是法律人才的專屬能力和核心能力。法律诠釋能力是法律推理和論證的基礎,法律推理是法律思維從已知到未知的進階,法律論證是對自方觀點的堅持和對他方觀點的駁斥。三者結合最能體現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本課程的素質目标設定為:政治素養、曆史素養、哲學素養、責任素養。它的價值引領性在于:通過培養學生的曆史和哲學素養,使他們形成堅定不移地堅持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政治信念,并最終成為關切社會、勇于擔當的法律人才。

三、思政元素挖掘與法律人才培養

本課程多方位挖掘《勞動與社會保障法》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力求培養學生成為一個思想正派、富有頭腦,勇于擔當的現代青年。

1.從曆史角度挖掘思政元素,培養學生代入感與傳承思想。

從我國用工制度改革史、世界勞動者權益保障史、我國社會保險制度發展史挖掘思政元素,培養學生不要輕易否定現有制度的思維習慣,應看到曆史制度的時代性和局限性,增強學生曆史的代入感和傳承意識。

2.從哲學方向挖掘思政元素,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思維。

從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的關系、工作時間與休息時間的關系、最低工資與工資總額的關系挖掘思政元素,培養學生用一分為二、對立統一的辯證思維看待世界。

3.從政治方向挖掘思政元素,秉持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信念。

從中西勞動法制對比、中國勞動法制演進、中國社會保障改革中挖掘思政元素,展示我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堅定學生堅持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信念。

4.從義務角度挖掘思政元素,培養學生勇于擔當社會責任。

從勞動者的弱勢地位、勞動權益難保障、特困人群需救濟等内容中挖掘思政元素,培養學生具有同情心和正義感、勇于承擔社會義務的責任意識。

四、教學過程的實施

教學内容:這次《勞動與社會保障法》課程思政案例選擇《〈勞動合同法〉概述》這節内容進行展示。課程内容涉及勞動合同立法模式中西比較、《勞動合同法》的立法背景、勞動關系主體、傾斜保護制度體系四部分内容。

教學設計:本課程秉承“知識框架搭建-核心能力培養-整體素養提升”層層遞進的教學理念,對教學環節進行設計。

(1)立法模式介紹環節,突出中國制度自信。

教學者對勞動合同立法的三種模式進行比較,通過比較闡釋中西方國家在選擇立法模式中的考量因素,突出我國勞動立法模式選擇的法律背景,告訴學生應秉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立法态度,堅持制度自信。

(2)立法背景介紹環節,告誡學生保持耐心。

教學者在本環節對勞動合同立法的背景,即我國用工制度演進的四個階段進行了介紹,并希望通過曆史背景告訴學生:好的制度不是一蹴而就便能實現的,需要不斷試錯才能趨于完善。因此,學生應對國家制度抱有曆史、審慎态度,不能對現有制度一概否定,應看到制度制定的階段性和适當性,應對制度的完善抱耐心。

(3)勞動關系主體環節,培養學生辯證思維。

在勞動關系主體環節,教學者通過勞動者依附于用人單位的從屬性特征揭示了勞動者的弱勢地位。勞動者的弱勢地位、立法對勞動者的傾斜保護,體現了兩者對立的一面;但同時也應看到兩者統一的一面,雙方共存共榮。因此,尋求兩者的和諧之道才是良策,應培養學生擁有這樣的辯證思維。

(4)傾斜保護體系環節,培養學生應有擔當。

在傾斜保護體系環節,教學者從勞動合同保護、勞動基準保護、集體合同保護、法律程序保護四個方面介紹了我國勞動法内部勞動者傾斜保護制度體系,在對制度進行體系化梳理的基礎上,又對勞動合同法制度中體現傾斜保護原則的具體制度知識點進行了明确,是法律原則與制度規則可以直接對應,加強知識的牢固度。同時,告訴學生,人類社會不是一個抽象平等的社會,勞動法就是民法落入現實的模樣,人類社會無論貧富,都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生死與共,應對弱者充滿同情心,勇于擔當社會責任。

五、教學方法

本課程運用案例教學法、辯題訓練法、角色對抗法等方式鍛煉學生的法律诠釋能力、法律推理能力和法律論證能力。如以“最低工資制度是否應該存在?”為題,讓學生進行對抗性角色扮演,對各自觀點實施論證。

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必須回答下列問題:(1)什麼是最低工資制度(2)最低工資制度存在什麼好處(3)最低工資制度存在什麼弊端(4)如何看待最低工資制度(5)最低工資制度最好是什麼樣子。這些問題逼迫學生必須了解相關制度、分析制度利弊,給出應然結果。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推理論證能力,也有助于學生了解時事,長出一雙善辨真僞的眼睛、形成一顆獨立思維的大腦,避免人雲亦雲。

六、教學創新之處:

1.教學目标指向性明确。

課程思政體現了我國教育目标的延伸,教育已經從傳授知識、能力培養上升到素質育人的層面。本課程基于這個大背景,提出“知識框架搭建-核心能力培養-整體素養提升”的《勞動與社會保障法》課程思政設計理念,将三個教育目标的側重點聚焦在“知識框架”“核心能力”“整體素養”方面,每個層級目标都有具體指向,課程素質育人的目标也相當明确,就是培養集政治素養、曆史素養、哲學素養、責任素養于一身、關切社會、勇于擔當的法律人才。

2.課程思政元素全程化。

課程的思政元素不僅體現在課程體系的各個章節,還盡量體現在每次授課過程。如《〈勞動合同法〉概述》一節就在授課的各個環節體現了思政元素,力求學生在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同時,提升整體素養。

3.教學方法體現思辨性。

教學方法通過開放性提問、對抗性論證、學生自主學習,實現了學生對社會現實的關注,提升了學生的思辨能力,賦予了學生獨立思考的頭腦。

微信公衆号:
太阳集团城网址9728

郵編:530004    電話:0771-3232345    太阳集团城网址9728(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官方网站_太阳成 版權所有    地址:廣西南甯市大學東路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