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程基本信息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課程是2018年教育部發布的《法學類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标準》中法學專業學生的10門專業必修課之一。行政法是規範和控制行政權力的規則系統,以保障公民基本權益、監督和促進依法行政為根本目标,與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息息相關。課程以法治理念貫穿始終,通過講授行政法、行政訴訟法的基礎理論,引導學生将知識内容置于“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的全局中來思考;通過案例分享、話題讨論、職業規劃等多種方式,鼓勵學生從自身出發體會、理解、遵守行政法規範,提升學生的獲得感;通過介紹中國行政法的發展曆程、最新理論研究成果以及立法動态,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堅定信念,增強擔當民族複興大任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案例說明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課程由緒論、行政法主體、行政行為、行政救濟四部分組成。緒論部分重點介紹行政法的基本概念、基本法源、基本原則,以及課程體系和學習要求。行政法學習從緒論開始,緒論的核心“三基本”提綱挈領、貫穿始終。要求學生高度重視緒論部分的學習,厘清課程體系,把握核心要點,并且能夠靈活運用于後面各章節的具體内容。
三、教學目标
(一)牢固樹立法治意識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課程基本内容可以概括為1234,突出以“法治”為中心,理解行政法的立法目的在于調整和規範行政管理關系,行政管理關系涉及國家權力、政府行為、個人權益以及社會秩序和安全。“共同推進、一體建設”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新發展階段中國特色法治建設的基本方針。課程教學緊緊圍繞這一核心理念,重點講解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必須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必須一體建設,突出強調行政法對于加快法治政府建設、依法規範公共權力、依法保障公民權利的重要作用。
(二)增強民族自信心和使命感
“新中國行政法制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期,三十餘年間取得了飛速發展,《行政訴訟法》《行政處罰法》《行政複議法》《行政許可法》《行政強制法》等一部部重要法律規範相繼出台,既凝結了中華傳統法律文化的精華,也彰顯了新時代行政法治的進步,中國特色行政法律制度體系日趨完善。緒論中介紹最新行政法立法動态、行政法學研究成果、“行政法學人”的傑出貢獻,旨在促進學生堅定信念、主動學習、刻苦鑽研,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發展的認同,立志成為一名高素養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培養科學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課程的學習,“掌握”不等于“背會”,首先是聽懂,之後是用自己的話表達基本意思;筆記的重點不是老師講述内容的再現,而是自己聽課的心得、體會以及問題;學會用圖表記錄知識要點,梳理知識體系。嚴格要求課堂紀律,引導學生運用正确的思維方式,幫助學生解決遇到的問題,“教書”與“育人”有機結合。
四、教學策略
“實驗以問題為導向的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緒論部分的課程學習主要解決“為什麼學習”行政法、“怎樣學習”行政法,以及中國行政法如何發展等問題。
開學第一課請學生思考“為什麼學習”,在前一個話題總結之後,引導學生理解“家國情懷”,思考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和使命擔當;“行政法學人”部分重點介紹中國行政法的啟蒙者和奠基人——王名揚教授,講述王老治學嚴謹的态度、不計名利的胸懷,引導學生以前輩為榜樣,勤奮學習、刻苦鑽研,努力成為專業功底深厚的法律工作者。
回答“中國需要什麼樣的行政法”,明确“未來向哪裡發展”,突出行政法學的中國特色,重點介紹符合我國現代法治要求的有中國特色的行政法基本原則,以及基本原則指導下的具體制度的發展;線上平台學習“行政訴訟三十年”的專題視頻,了解中國行政法制發展的時代特色和未來趨勢。
共同思考“怎麼學習”,課堂教學注重“共情”方式的運用,引導學生課上多聽、多思考,課件内容盡量簡潔,并以圖表方式示範,引導學生體系化學習。通過直接對話交流的方式鼓勵學生,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學習能力。
五、教學成效
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提高,善于思考,師生交流增多;對“依法行政”、“法治政府”的理解更加深入。
教師積累了課程思政的教學經驗,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升課程思政實際融入專業知識教學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