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程基本信息
《民事訴訟法》課程是教育部高等學校法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确定的法學專業本科階段必須開設的14門核心課程之一。民事訴訟法是規定人民法院和訴訟參加人在審理民事案件中進行各種訴訟活動所應遵循的程序制度的法律規範的總稱,作為三大基本程序法之一,在整個法學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過本門課程的教學,使學生理解民事訴訟法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掌握相關法律規定,訓練法律思維,不僅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公正理念和規則意識,培養程序法律意識,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塑造合格的法官、檢察官和律師等法律職業者,促進公正司法和公正執法,而且基于本課程所具有的操作性和應用性較強的特點,還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着特殊的作用。
二、案例說明
建設生态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我國公民生态文明教育相應地也将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工程。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要着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
随着“推進環境公益訴訟”相關法律法規的推出,以及相關環境公益訴訟案例的出現,環境公益訴訟的議題更是不可阻擋地進入了公衆的視野。将培養學生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強生态文明建設意識,努力建設美麗中國作為思政教育目标。結合本課程中環境公益訴訟的教學内容,通過理論鋪墊、案例講解、翻轉課堂及讨論交流的方式,使學生了解環境公益訴訟有關的程序問題,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法律問題的能力,樹立環保意識,提高社會責任感。
三、教學目标
(一)知識目标
民事公益訴訟的含義:着重理解“公共利益”的内涵,在此基礎上區分公益訴訟與私益訴訟,民事公益訴訟和行政公益訴訟的區别。
環境公益訴訟的原告:通過法條梳理和案例解讀,把握作為環境公益訴訟的适格原告的社會組織如何在實踐中進行判斷,以及掌握檢察機關參加公益訴訟的主體資格問題。
環境公益訴訟的訴訟請求:通過解讀司法解釋有關條款,對環境公益訴訟的訴訟請求進行類型化把握。
環境公益訴訟的程序問題:通過案例模拟展現,掌握環境公益訴訟的管轄、反訴、告知、其他适格原告參加、和解與調解、判決效力等程序問題。
(二)能力目标
基礎理論運用能力:提升對于訴訟标的、證明責任、當事人等民事訴訟法基礎理論在環境公益訴訟中的運用把握能力。
司法案例分析能力:獲得對于真實案件的梳理、概括、歸納争議焦點、證據運用及法律适用的能力。
(三)素質目标
總體素質目标:了解我國生态文明建設是基于資源緊張、環境污染、生态系統退化的國情而制定的發展戰略。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人們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向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态環境,不但為自己創造良好的生産生活環境,也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貢獻,培養合格的生态文明公民是總體素質目标,要做能自覺按照事物發展規律處理人與生态關系的公民。
知識技能素質目标:在知識技能層面了解水、大氣等生态環境的基本規律,對生态環境侵權常見行為有一定了解,具備複合知識素養。從而面臨環境侵權案件能夠識别、分析、判斷、選擇并積極地探索解決方案,以生态思維方式作出裁判。
意識培養目标:在意識層面,樹立可持續發展意識,從身邊小事做起,培養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習慣,為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做貢獻。
四、教學策略
(一)課程思政融入設計
本課在設計中注意避免機械灌注、生搬硬套,強調結合法律條文制定背景、豐富的課程資料以及真實案例,形成較為生動的課程思政元素。
觀摩視頻
觀看央視《法治中國說》第一季·大法官說當中的“法院人的‘綠水青山保衛戰’”片段,探讨我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是如何在蓬勃興起并不斷豐富其内涵的,并明确其在推動生态文明建設中起到的關鍵作用。
案例剖析
通過騰格裡沙漠污染天價賠償和泰州天價賠償等公益訴訟案例,以解剖有關真實裁判文書的方式,使學生了解案件事實、裁判過程及思路。例如在泰州天價賠償案中,對泰州市環保聯合會具有本案原告主體資格、錦彙公司以出售方式處置其生産的副産酸的行為與造成古馬幹河、如泰運河環境污染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依據是否充分、錦彙公司承擔生态環境修複責任依據是否充分、錦彙公司需憑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出具的企業環境守法情況證明、項目竣工環保驗收意見和具有法定資質的中介機構出具的技術改造投入資金審計報告抵扣40%的生态環境修複費用是否會侵害錦彙公司的企業自主經營權等案件核心争議焦點進行深入剖析,引導學生發表意見,形成熱烈的讨論氛圍。
(二)教學方法
根據授課内容和授課對象的特點分析,本節課程主要采用理論聯系實際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翻轉課堂與蘇格拉底式提問教學法,通過講授、互動、引導和分析,使得學生充分掌握民事證據及民事訴訟制度的基本知識和适用。
理論聯系實際教學法
在整個講課過程中,貫穿理論聯系實際的思想,通過列舉大量的實例講解知識點,讓學生深切地體會到民事訴訟法學是應用法學,理論聯系實際是民事訴訟法學的生命力所在。
案例教學法
通過案例教學法,使學生一方面能夠本着案例事實去探尋法學理論和法律規範,另一方面又能夠将法學理論和法律規範具體化于案例事實,從而達到引導學生去發現可适用于各種案例事實的法律依據,進而提高民事訴訟法學理論水平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目的。
翻轉課堂與蘇格拉底式提問教學法
蘇格拉底式提問教學法,秉持國際流行的先進教學理念,從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轉變為“我要學,所以老師講”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程教學中來。學生課前預習有關視頻資料,了解基礎知識,課堂上進行翻轉使學生成為主導,随着教師啟發性提問的誘導,學生會發現案例設定的情境越來越複雜,解決問題的變數越來越多,從而自己也會主動探究解決方法。在學生探究解決方法的過程中,教師再逐步引入更深層次的知識點。這有利于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學習能力,以及思辨能力。
五、教學成效
文本、課件、視頻
形成本課程的書籍資料、裁判文書閱讀彙編文本,多媒體PPT課件,教師錄制的知識點講解視頻,以及有關案件的影像剪輯視頻,例如根據泰州案拍攝的電視劇《陽光下的法庭》的視頻片段,積累了較為豐富的教學素材。
學生提高
通過教學,學生提高了環保意識,對環境侵權及環境公益訴訟有較為深刻地把握,提高了對環境問題的甄别和分析能力,同時,在生活中自覺做到愛護自然,尊重自然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