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與目标
該項目從《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的社會法屬性出發,以勞動者及弱勢群體利益的保護為契合點,将《勞動與社會保障法》融入思政育人大格局,把握和運用教育規律,承擔起價值引領的重任,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并通過科學的教學設計,創新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果和育人成效,讓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幫助學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課程思政目标确立為:貫徹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育人理念,培養德法兼修的社會主義高素質法治人才。
專業教學與思政教育的融合設計
課程建設的實施路徑和方向為:通過教學設計、課程實施、學習評價三個環節完成《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的課程思政教學。
(1)改革教學設計。圍繞“為什麼要實施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如何建構、思政元素的挖掘以及好的課程思政的評價标準是什麼”四個問題,重新設計課程的教學目标、教學内容、教學過程以及教學評價,實現教學設計的改革。
(2)課程實施中實現思政元素的全過程融合。深入挖掘每次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與專業課程知識點巧妙融合,結合實踐教學、案例教學等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做到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潛移默化地實現思政育人的實效。
(3)創新學習評價。建立多元化學習評價機制,了解學生的真實學習感受,對學習成效作出綜合評價。最終課程思政項目建設的預期成效是構建有效的系統工程,實現課程思政的體系化、規範化,完善教學大綱、教案、實施方案等各項材料。
特色與創新
項目特色:從碎片化到整體性的課程思政建設
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往往存在着理念碎片化、資源碎片化、參與碎片化等實踐困境,嚴重影響課程思政育人目标的順利達成。《勞動與社會保障法》課程思政項目的建設,提出從碎片化到整體性的改革路徑,克服碎片化的植入思政元素而導緻的課程思政形式化、表面化的現實困境。一方面對項目建設方案進行體系化設計,堅持整體性推進。另一方面,德育元素與專業課程的融入也需貫徹體系性、整體性思路,即在“三全育人”視角下,積極追求德育元素對課前、課中、課後的教學全過程,以及課程目标、教學設計、教案、課程考核等課程全要素的全面覆蓋,實現《勞動與社會保障法》課程思政項目的整體化、體系化構建,從而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真正落實課程思政建設的時代任務。
項目創新點:多元化學習評價體系的構建
為構建導向正确、科學有效、簡明清晰的評價體系,激勵學生努力學習,專業課程需摒棄以往隻重知識的課堂教學與評價,以多元化學習評價的總體目标為引導,基于目标模式與過程模式合一的綜合評價模式,圍繞德育元素和學生參與度等評價核心要素,探索多樣化評價方式。其創新點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基于“三位一體”的育人理念重新設計課程考核内容與評價方式。其次,剖析《勞動與社會保障法》課程内容,将課程重點内容與平時考核聯系起來,選擇勞動法基礎理論、勞動合同法律制度、勞動争議處理法律制度以及社會保險法律制度等課程核心内容設置平時考核,通過考核使學生有效參與到課程的重點教學中。最後,以“三位一體”的育人理念為指導,巧妙設計考核點與考核方式,使多元化評價服務于課程思政建設,提升課程思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