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家庭法》:弘揚家風美德,樹立正确婚姻家庭觀
一、課程簡介
《婚姻家庭法》是法學專業的專業選修課程,課程内容屬于民法的部門法,對應民法潘德克吞體系中的親屬編和繼承編,即我國《民法典》中的婚姻家庭編和繼承編及其相關的法律法規、司法解釋、部門規章、司法執法實踐等。我國自古以來就以婚姻家庭法律關系(身份法)為基礎構建了以《唐律疏議》為代表的中華法系。新中國成立以來,随着1950年婚姻法的頒布和實施,我國逐步構建了體現中國特色、時代精神的社會主義婚姻家庭法律關系。本課程主要内容包括導論、基本原則、親屬關系、婚姻的成立、婚姻的效力、婚姻的終止、家庭關系、繼承法概述、法定繼承與遺囑繼承等部分。
本課程秉承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将課程思政貫徹于教學的全過程中,在教學過程中将專業知識和課程思政有機統一,潛移默化地融入課程思政要素,既以課程思政相應内容為課程的知識點進行講授和說明,又通過知識點的學習,樹立學生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法律觀和婚姻家庭觀。
二、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思路
從革命根據地到新中國,從陳獨秀、毛澤東等人婚姻家庭主張到習近平法治思想,從法律規範具體内容到立法司法實踐,本課程存在着大量的課程思政元素。本課程對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有如下思路。
1.講好課程案例
講述婚姻家庭法立法司法執法中的真人真事,幫助學生了解我國婚姻家庭法法律實踐的體制機制;講述婚姻家事的真實案例,幫助學生了解我國婚姻家庭法律規範的适用和運行情況。例如通過妾的法律地位及相關司法解釋,說明社會主義社會一夫一妻制是真正的一夫一妻制;通過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法、1950年婚姻法的立法過程與立法内容說明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婚姻家庭法的曆史演變;通過離婚冷靜期的立法争議與解決,說明我國民法典所體現的社會共識的凝聚及其體制機制;通過婚姻當事人在離婚案件中的實際糾紛、婚姻家庭相關熱點事件,說明我國婚姻家庭法律規範适用的中國特色與時代精神。
2.引好課程名言
中國共産黨人對婚姻家庭制度有不少科學、進步的言論和主張,習近平總書記對婚姻家庭制度也發表了重要論述。這些名人名言直接引入到課程内容之中,幫助學生更好地接觸、理解我國婚姻家庭法治中涉及的思政元素,更好地樹立世界觀、人生觀、法律觀、婚姻觀。
3.做好課程科研
課程科研,是指主要以教學為目的開展的科研,通過對課程内容的科研來滿足課程思政等課程教學需要。課程科研服務課程教學,一般不産生可績效考核的科研成果,但卻為課程教學所必須。例如在介紹革命根據地時期到新中國婚姻法變遷的曆程中,目前法學界缺少對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婚姻家庭制度特點的總結概括,對相應規範制度的說明也缺乏一定條理體系,這就需要任課教師通過課程科研來實現。本人将其總結為進步性、革命性、民族性、時代性、人民性、實用性等基本特點;此外,中國共産黨領導下婚姻家庭法治變遷的啟示也需要任課教師進行分析總結。通過特點、啟示的歸納整理,學生在學習時可以更便捷、更直接、更體系地接受相關知識點和課程思政内容。
三、課程思政教學特色與創新
1.課程思政和專業知識緊密結合
在新時代,包括婚姻家庭法在内的各個部門法都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法律表達,學習掌握習近平法治思想是學好、用好婚姻家庭法等法律部門的前提和基礎。對本課程而言,課程思政的内容和課程涉及的知識點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課程思政内容的學習,既是立德樹人的需要,也是準确理解掌握知識點的需要。課程思政與課程内容的關系類似于“靈魂”與“骨肉”。例如講授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一夫一妻、保護弱勢群體、道德原則等婚姻家庭法基本原則時,既是作為知識點講授基本原則内容和規則,也是作為思政元素講授婚姻家庭制度的中國特色、時代精神和實踐品格。
2.課程思政和世界觀、人生觀、法律觀、婚姻觀緊密結合
婚姻家庭法律關系具有普遍性、倫理性,其法律規範會直接引導和評價當事人的行為。學生在學習本課程時,其世界觀、人生觀、法律觀和婚姻觀都會受到直接的影響。通過課程思政的學習,促進學生建立符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符合學生自身健康成長成才的世界觀、人生觀、法律觀、婚姻觀。
3.課程思政和社會熱點、法律實踐緊密結合
婚姻家庭法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層出不窮,婚姻家庭法有關的法律實踐十分豐富。婚姻家庭法的課程思政建設應當與社會熱點相結合,與法律實踐相結合。通過社會熱點的關注和分析,引起學生興趣,更好地實現課程思政和相關知識點的掌握;通過立法、司法、執法等法律實踐,幫助學生學習課程思政和相關知識點。
四、課程思政經典教學案例
1.從革命根據地到新中國婚姻家庭制度的變遷
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法》、《陝甘甯邊區婚姻條例》、1950年婚姻法為例,介紹革命根據地到新中國婚姻制度的變遷,并介紹鄧穎超等重要曆史人物及其對我國婚姻家庭制度現代化的曆史性貢獻等内容。并通過雨課堂留有課後作業,讓同學們學習和評價《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法》的文本和制度意義。
2.中國特色的親等制度:從“五服”到“代”
親等是親屬關系學習的難點。相較于寺院法和羅馬法的親等計算方法,我國不論是古代中華法系的“五服”,還是1950年婚姻法到民法典“代”的規則都獨具中國特色。“代”的計算方法則更具理論和現實意義。通過“五服”和“代”等基本知識點的學習,闡明親等計算的中國特色、實踐意義和時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