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程簡介
憲法是專業基礎課,也是法學專業入門的基礎理論性的核心課程,也是進一步學習其他法學專業課程的先導性課程。本課程的目的在于運用實證分析、規範分析和價值分析等方法進一步研習憲法基礎理論、基本制度以及憲法實施等重要内容。授課過程中主要通過憲法基本理論、國内外基本制度的研習,通過憲法規範分析和典型案例事例剖析培養本科學生理論分析和事例運用的基本能力,為法學其他專業課程的學習和實務實踐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案例基本信息
1.案例名稱:生态文明入憲與“美麗中國”建設的推進
2.對應章節:第二章憲法的曆史發展
三、案例教學目标
使學生掌握解決較複雜憲法問題所需的憲法學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培養學生應用所學憲法知識對憲法事例案例進行剖析并予以解決的能力。
四、案例主要内容
(一)生态文明入憲使得好憲法之好更加彰顯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是黨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
“生态文明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生态興則文明興,生态衰則文明衰”。生态文明入憲将生态文明建設上升至憲法層面,就為我國生态環境法治建設注入了靈魂。
2018年3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修正案中将憲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一處表述修改為:“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态文明協調發展,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其中“生态文明”“美麗”等新表述,不僅對我國生态環境建設具有重大意義,也為普通老百姓守住綠水青山、創造美好生活提供了憲法保障。将“生态文明”寫入國家根本法,體現了黨和國家對生态環境問題的高度重視,也反映了新時代背景下對社會經濟發展路徑轉變、優化升級的深刻理解。早在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就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今年兩會參加重慶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又提醒長江經濟帶建設避免走入“‘建設性’的大破壞”的困局。無論是領導人的殷殷囑托,還是國家根本法的法律确認,都體現了當下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倡導綠色發展的追求,表明了黨和國家轉變“先污染後治理”經濟發展模式的決心和魄力。從高速增長階段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正積極轉變發展方式,以更加成熟的姿态為全球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及時修改憲法部分内容,把黨和人民在實踐中取得的重大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成果上升為憲法規定,由憲法及時确認黨和人民創造的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是為了更好發揮憲法的規範、引領、推動、保障作用,是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美麗中國建設的持續推進
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視察江西時強調,綠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一定要保護好,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闆”。我國2018年修憲時将“生态文明”“和諧美麗”分别寫入憲法。實際上,早在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就提出建設“美麗中國”,并突顯生态文明建設在社會發展中的突出地位。随後,生态文明體制改革小組于2014年成立;《關于加快推進生态文明建設的意見》則于2015年發布,堅持把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作為基本途徑。……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弘揚生态文化,倡導綠色生活,加快建設美麗中國,使藍天常在、青山常在、綠水常在,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五、案例教學設計
以相關圖片視頻輔助本案例教學,并采用曆史比較方法進行相關教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提供相關圖片播放相關視頻使得相應教學内容顯得更清晰更權威,更加具有對比性和指引性。